青山不識我姓字,我亦不識青山名。飛來白鳥似相識,對我對山三兩聲。——南宋詩人葉茵
久在繁華里,復得返自然。在繁忙的生活里,人們需要找到與自然對話的時間和空間。從忙碌中抽身而出,以謙遜的態度找到與自然共鳴的體驗,暢享一段只聞青山鳥鳴的時光。
金華長山鄉石屏村,坐擁延綿的南山和碧波蕩漾的荷花芯、油塘水庫,滋養著萬畝茶園。綠城·望山隱廬生活館則依循著自然肌理,潛藏在湖光山色的詩意中,為人與自然的對話提供一處契合的場域。
空間以謙遜的姿態融入環境,自然與空間相互滲透、相互捕捉,使得人與自然、空間互為聯系。而湖光山色與大片的茶園圍繞四周,形成了在地特有的自然環境及文化氛圍。陶磚、夯土、水磨石、竹編這些天然的材料,凸顯自然的原生野趣,也超越材料本身,賦予空間安靜、和諧的氣質。
化繁為簡,自然生長
序廳是自然與空間的過渡,承載著“久在繁華里、復得返自然”的儀式感。建筑形體為圓形的庭院,敦厚樸實,如同經過了時間的沖刷洗禮,從這片土地上生長而來。
墻面采用當地陶磚砌成,化繁為簡,返璞歸真。于空間內,巧妙利用光影塑造時間的動態,使空間結構與自然對話、與時間呼應。巨大的水面與外部湖光山色相接倒映,使得風景無界,漫入內部空間。天井傾瀉而下的天光,鏤空墻體灑入的光影緩慢變化,游蹤所至的感官體驗,令每一個人在抵達時都會被這鄭重的儀式感觸動內心。
步入接待區,感受與過渡空間一脈相承的樸拙氣質。寬廣的空間與自然中的山水氣勢相呼應。在自然色調之下,以竹編裝飾墻體,輔以花藝與綠植,為空間營造在地的原始、動人的內在精神,亦洋溢著當代藝術之美。
同行共生,追溯原鄉
鄉村的形成源于自然,追溯原鄉生活的空間,也應學會去呼應原始肌理。轉入洽談區,設計師充分利用山水之景,通過大面積的落地玻璃窗讓建筑在自然對話中“隱退”,與山水樹木發生聯系。
坐在其中,感知空間的物性與物理尺度,光與質感帶來的是隱形的自然變化。四季輪替,窗外的風景如同一幅山水畫卷,使人產生如同畫中游的沉浸感。在光影交錯中,更可感知時間變遷與自然的詩意,傳達寧靜致遠的東方式山居生活。
水吧區臨窗而設,更在室內重塑山水自然景觀。金華富含紅壤資源,背景墻巨型泥土藝術畫以當地自然紅色夯土繪制,呼應當地自然環境。大量木質與石材的運用,于內部空間塑造山水氣質,與窗外風景共生、共舞。
追尋寧靜,豐盈自我
生活不過是于喧囂凡塵中追尋寧靜。毫無遮擋的視線,可以將自然風景一覽無余,為都市旅人帶來內心的寧靜和生活的溫度。
依循著在地空間和自然環境,在私宴廳與茶室提供一種難得的山水棲居生活,豐富而安然。于空間之中,生活像是一首舒緩的詩,在光影的變幻中娓娓道來,忘記時間和世間,在湖光山色、飛鳥游魚中跟自然與心靈對話,沉浸在靜謐悠遠的時光里。
項目名稱|綠城望山隱廬無界藝術館
項目位置|中國 浙江金華
空間設計|春山秋水設計
創意總監|韋金晶
設計團隊|韋耀程、韓光耀、張子亮
業主公司|綠城中國
業主團隊|韓瑩、張穎、張提波、王卓、余冰、潘思遠、周文斌、姜旭
建筑設計|土人設計
景觀設計|土人設計
軟裝陳設|矩陣鳴翠
項目攝影|吳鑒泉
更多相關內容推薦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