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知識分子風范自有一股風流,自有一股精神,活得從心所欲,瀟灑肆意。在魏晉名士身上,最能看出一種藝術精神,即—— “將生活藝術化、精致化、優雅化,追求自我的超越、靈魂的自由、一種審美式的精神狀態。” 文人向往的“魏晉風骨”,讓古代知識分子風范永存。
魏晉時代,先是三國分立,然后是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恰恰是中央權威最低落的時期,為知識分子的張揚活躍提供了可能。老莊思想和玄學進入了知識分子的視野,魏晉文人對政治權威的超脫,使得個性無拘無束地發展。自由的思想海闊天空地馳騁,再配合老莊學說的自然無為,文人們言行、生活紛紛回歸了從容、淡定、自然的原始。魏晉可能是文人在思想上最放松、自然的時期,魏晉文人的頭腦中去掉了許多枷鎖,身上少了許多約束,人際關系也趨向自然。
東晉時,王徽之擔任桓沖的參軍,他在建康郊區遇到了從建康啟程赴江州去當刺史的桓伊。王徽之早就聽說桓伊善吹笛,“善音樂,盡一時之妙,為江左第一”,只是沒有聽過。他馬上停船吩咐下人去傳話:“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下人嚇了一跳:桓伊出身桓氏望族,是淝水之戰的大功臣,又是新任的江州刺史,家族門第并不遜于王徽之的瑯琊王家,但聲望、地位遠高于王徽之。你讓他為你吹笛,人家憑什么聽你的啊?下人硬著頭皮去傳話了。誰想,桓伊聽說有人想聽笛,隨即叫停車駕,下車,布置胡床,拿出笛子吹了起來。據說吹的是《梅花三弄》。吹罷,桓伊上車而去,王徽之繼續行船,客主不交一言,可謂是玉笛吹,梅花落。
一家以魏晉名士為主題的知識分子風范的餐廳,為江城食客帶來哪些驚喜呢?用設計營造毫不費力的高級感,用低調的色彩傳達浪漫和詩意。從魏晉風度的四個維度,帶你全面領略魏晉風骨:任誕之風、品鑒之風、清談之風、藝術之風。
▼項目冬景
任誕之風,逍遙與自由如何可能
The spirit of freedom, how can freedom and leisure coexist?
餐廳600多平米展示和用餐空間,設十二間包間及六個散臺,以及展示區設有鮮魚池、烤鴨明檔、恒溫酒柜,新鮮看得見,所見即所得。菜品方面則依然是上荔晶菜品的一貫調性:“食必求鮮,然后至美”。設計團隊讓主動線的熱烈、安寧、私密互不干擾,人的流速與空間的氣質也能在可控范圍內得以平衡.
▼用餐空間
▼明火烤爐
▼烤鴨爐
品鑒之風,越淡定,越厲害
The spirit of appreciation, the calmer, the stronger.
空間四壁統一的低飽和度美拉德紅,在幽暖的燈光渲染下,呈現出一種迷人的氣氛,如身處砂巖洞穴的包圍感,讓人心神安寧、精神高貴。它既是浪漫的,也是讓人記憶深刻的。干凈而又豐富,讓飲食和社交在具有想象力的空間中展開。
▼如身處砂巖洞穴的包圍感
清談之風,坐而論道
The spirit of conversation, sitting and discussing philosophy.
門面采用了天然的石灰色礦物質涂料作底色,和石灰色的穿孔鋁板雨棚、六七株老樟樹一起形成恣意流動的光影畫面,隨著時間、氣候的變化而變化。透過柚木色的海洋板格子玻璃窗可以看到,店鋪以深淺不一的美拉德色彩、砂壁顆粒狀的觸感、有著漂亮紋理的海洋板以及白色桌布的干凈柔和質感。甚至手工紅磚的再次切割鋪貼也暗合了美拉德色彩的自然的迷人變化。
▼手工紅磚的再次切割鋪貼
藝術之風,精神貴族
The spirit of art, the aristocracy of the spirit.
魏晉以來,“意”與“象”的結合,逐漸發展成中國人以“感物”為起點,以“游心”為過程,以“悟道”為目的的美學思想。在傳統的書法領域,至高的境界,是藝術家能在一寸宣紙之上,經營天地,映心靈于萬物,以書會心,神游于物。誠如王微所言,“于是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藝術家經歷了向西方到傳統的轉向,從外部現實到內在情感體驗的轉向。藝術家談到,“畫畫是一個不斷凈化的過程,逐漸把畫面當中很多沒必要的東西給一點點凈化掉,很多的肌理、效果、技法都去掉了,最終就剩下你最需要的那些風骨所在。”
▼用餐空間
魏晉士人的立身處世,一家知識分子風范的餐廳,無不彰顯著對自然、自我和自由的不懈追求。
▼夜景
項目名稱:上荔晶時代餐廳
項目類型:餐廳
設計方:朗荷STUDIO
完成年份:2023
項目地址:武漢
建筑面積:594㎡
攝影版權:吳輝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