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厚重封閉到自由流動,從功能堆砌到精神對話,它不再是一個住宅項目,而是一場關于“家”與“生活方式”的長跑實驗。
這座1500㎡的別墅坐落在溫暖的南方大地上。四季常青,現代而寧靜。在開闊的視野中,周圍自然環境和諧交融,讓家本身就擁有了流動與呼吸的可能。
建筑原本是一棟傳統偏歐式的獨棟別墅,業主希望在這個家里都能讓每個人找到自己的獨處空間。從初步構想到最終落成,設計師謝輝也提出一個核心命題:如何讓家真正成為每個人的精神容器?如何用設計包容每個家庭成員的個人特質?
于是,“健康住宅”的核心理念因此而生,以流動性與呼吸感為出發點,讓居住過程成為一場身體與情緒的修復,去重建空間與人的關系。
空間整體摒棄傳統封閉布局,以簡約設計為主,通過通透、留白、光影以及動線,形成開放而靈活的空間體系,去“印上”一家人的生活節奏與精神氣質。
室內則延續留白基調,以克制而淡雅的顏色塑造出清爽而不失沉穩的視覺感??蛷d、餐廚和酒窖等全家人集體生活區域,利用開合有致的尺度變化,在“緊”與“松”之間增強體驗感,建立一種自然流動的生活節奏,讓交流和共享有足夠的容納度。
客廳大量引入弧形設計語言,保持“松”的狀態。Baxter深藍色沙發與單人椅以柔和曲線呼應弧形天花板與雕塑感樓梯,消解原建筑厚重感,給予了趣味性。
從前廳意大利藝術家Attilio Tono的石膏木雕藝術品、Davide Groppi落地燈與Flos吊燈,到客廳Paolo Ventura的攝影作品靜置于背景墻上,更以獨特敘事性呼應家庭的時間感,在理性布局中注入浪漫。
餐廳以灰粉與暗磚紅作局部點染,為用餐場域帶來一抹靜謐而溫暖的色溫。Baxter吊燈與戶外自然光影交錯,極簡卻富有力量感,構建出一種日常中的儀式氛圍。
墻面懸掛的中古壁飾,在光影變化中釋放出靜謐而內斂的時間張力。
藝術,是生活的鏡像。
藝術的選擇在于“共鳴”,去回應家庭成員的精神、情緒與關系,為全家共處時創造相遇與互動的溫暖場所。
謝輝賦予空間的另一重維度,便是通過藝術與日常的結合,激發人的精神感知。更重要的是,這棟房子也承載了業主對藝術生活的向往。在長達五年的設計過程中,他們開始逐步收藏藝術品,空間也在悄然影響著他們的生活方式。
不同于標簽化的藝術品堆疊,這座家中的藝術,是隨著時間和生活生長出來的。
五年時間里,他們保持了開放和包容的態度。既有女主人收藏的青年藝術家作品,也有男主人在旅途中帶回的舊物,還有孩子畫作轉化的掛毯與攝影裝置。他們用各自的空間和有趣獨特的審美,讓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自然流入。
如一樓書房和女主人的二樓精神空間,通過融合家庭各自不同的藝術品選擇,空間呈現出獨特且多元的藝術氛圍,體現了業主個性和生活品位。
男主人的空間則延展在主樓與庭院之間,是一個半戶外的觀影和品酒區。他喜歡養魚、聽音樂,這個空間可以讓他在自然中獨處,隨時自由切換日常與放松的狀態。
家的最后,
是感官與情緒的微妙平衡。
設計師謝輝所理解的“生活真實”:是在有趣的節制中,讓感官逐漸歸于平靜,讓生活在家里自然延展。
空間起伏處,情緒最易生發。閣樓樓梯與樓層通道并沒有被設計為簡單之地,而是一件件不動聲色的藏品,將每次短暫停留,變成一次靜默的情緒過渡。
從廊道回到私密空間,情緒最深處的停泊點應該是溫和收斂的。主臥整體米白與墨綠并置,靜中有力。舉步可到的戶外露臺,讓自然無時無刻走進來,形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精神避風港。
深淺交疊的材質與色彩克制組合、通道與臥室光線的節奏變化······這些細節在一次又一次的呼吸中,以最溫柔的方式療愈著身心。
真正打動人的,不是設計本身,而是人在其中被默默接住的那一刻。謝輝希望不管是夫妻、親子、長輩與孩子之間,甚至是自己與這個家之間,都能找到一種彼此連接的方式。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