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人類文明結晶的最大宗“物理文本”之一,容納日常生活的建筑顯然是寄托人們鄉愁的絕佳載體,如果說一國一城是特定文明下群體共性鄉愁的地理指稱,那么,地域文化下的個性建筑則是個體鄉愁的感官溫度。
隨著國家城市化進程的愈發成熟,當代人居的人文根源性覺醒與現代生活物理適用性的融合考量,愈發成為時下及未來建筑設計哲思的核心按鈕。當然,這也是“澄園”項目生活體驗館設計想法的原點。
地域文化和建筑目的
“澄園”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全椒縣,一脈著名的吳敬梓故居風景區。項目坐落在太平古城旁,周圍竹林、山丘環繞,南側小溪潺潺而過,東側筑有徽派韻味的微古城,地脈上整體的人文根源氣息較為濃郁,或許,它正在等待著一次對等品位的當代生活對它的自然喚醒。
建筑意象啟示
第一次到項目現場是二零二零年九月深秋,煙雨如絮,寧靜與閑適中頗有些訪古探幽感。深冬時節得見的這幅景象與之前村子所見形成鮮明的對比,給所有人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帶著項目關于“古城新生”的命題,我們自然想起此前眾多考察項目的玩法,“卓爾不群”、“推陳出新”、“新舊共榮”游于腦際。
尤其許多“拆古再仿古”式的所謂“新生”,在入境當地的這一刻,我們似乎獲得了某種明悟——讓現代生活能夠圓融無礙地融入古建空間——當現代人置身這一設計空間場域中,以自己的日常為紐帶,上有傳統人文氣韻讓精神可依、此刻有靜好生活觸手可及、下有未來美好可期許,真正的現世大安穩莫過如是。
四水歸堂之儀,時空流轉之境
這是一座保存完善、文化遺存豐富的老院子,其歷經歲月而愈發溫醇穩重的形制與材質,恰如傳統東方文明歷久彌新的骨架,每一個角落都呈現出古樸渾厚的姿態。
一如百年前名家大儒對襄河的一見鐘情,澄園的出現,亦同眾多全椒雅仕一見如故。以吳敬梓的人生故事線為脈絡,澄園打造破竹、望岳、石仗、行云、流觴、曲水、棲山、歸隱、印月園林“九境”。踏入澄園,一路禪意山石、窗花木雕,青瓦白墻,于城市霓虹深處,瞬間轉身院墻圍合的靜謐幽深,曲巷婉轉間,千百年風華流轉,時間仿佛被放慢,自外向內帶來平衡有度的生活。
近景賞望,闊氣秀美,一股東方秀麗之美迎面而來,這是根深蒂固的華夏精神之共鳴,也是新時代作為傳承的橋梁。其中又包含了萬千瑰麗有通透的文化。
未墨
恰是未曾著墨處,煙波浩渺滿目前
提取自黃山赭石色、灰綠色,點綴在弱對比的沉穩空間中。
未墨家具凝聚了對新東方神韻理念的凈化、詩意的詮釋以及細節工藝的追求,其溫潤的材質、面料的色彩充分與室外景觀交融互匯。
幽
綠色吳箋覆古苔,濡毫重擬賦幽懷
洽談區通過建筑內空間結構的起承轉合營造出獨特、錯落的節奏美感,多元化的空間形式搭配淡雅質樸的藝術陳設,在與設計節點緊密扣連的同時,交織出寧靜平和的氛圍,與古建空間自然相融。
花藝裝置舒展在走廊一側,在灰白色煙雨山水的墻面包圍下,渺闊、幽深、璞麗、風雅,這些詞匯凝縮在了這一方小小的空間中。留滿流歲月痕跡的物品是我們走過的象征,把環境打造成了濡墨的空間,空間中的每一個飾品、器物彷似或回味或預示著一段剛剛過去或即將開啟的美好生活片段。
Vip室的山墻立面,完美保留了中國傳統建筑形制和文化性裝飾結構下的白墻,鮮明的形、色韻律下,既消弭了建筑柱體的壓迫感,又很好地平衡了空間的節奏,一如傳統詩畫的留白藝術,讓此處空間場域在透氣感中給人以勃勃生機。
百年文脈化作老木枯藤枝節交錯懸浮在空中,歷經風霜雨雪終于枯木逢春,借鑒傳統園林的借景之法,以藝術裝置為中心,在室內空間中營造枯木逢春的視覺焦點,在新舊交際之中沉淀發芽生長,戲劇化地生成豐富多樣的景觀。一如傳統水墨畫中點睛的彩筆,賦予了空間濡美的想象力。
雅集是士大夫的生活方式,他們撫琴、調香、賞花、觀畫、弈棋、烹茶、聽風、寫詩和繪畫,躬身實踐種種生活意趣。設計師把這一幕幕場景伏線于空間細節中,不經意間用空間來設計來引導風雅生活的當代回歸。
韻美空間的秩序,移景入室,使空間更加的整體具有靈動性,空氣中飄漫著書香門第之氣 ?;厮葜貋恚氯牍耪蠹抑褐?。
攜琴上樓,琴瑟和鳴,雅集千年
蜀桐木性實,楚絲音韻清。調慢彈且緩,夜深十數聲。入耳澹無味,愜心潛有情。入境,留低,品茗,打開身心讓茶香飄入,是淳,是幽,更是始發自自我品位的一種愉悅感,此刻,過去,未來,千年。
項目名稱 | 中天·澄園營銷中心
項目業主 | 全椒萬眾達置業有限公司
項目地點 | 安徽省滁州市全椒
項目面積 | 600㎡
軟裝設計 | 杭州集至空間設計
創意總監 | 鐘璟
主創設計 | 鐘璟、程靜
硬裝設計 | 矩陣縱橫
甲方團隊 | 俞培柱、丁峰、張青青
完成時間 | 2020年11月
項目攝影 | ENV恩萬建筑攝影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