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設計作品 | 糧倉X號的復活記 修復?重構?激活?重生
▲ 黑龍設計作品_糧倉X號模型
“糧倉X號”是虛構的名字,抑或“X”才能代表它今后命名的各種可能。作為糧倉,它的原始功能早在多年前就已失去,新的儲糧技術和設施先取代了它和其他同類建筑曾經的地位,而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和開發緊隨其后在二十年間圈并和蠶食著其瀕臨湘水的大片寶地。所以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曾經顯赫,建造于建國初年由前蘇聯專家設計的十座蘇式糧倉就被陸續拆除,隨之灰飛煙滅的不僅是兩代人的記憶,還有城市的部分歷史。畢竟,老糧倉曾經是長沙人引以為豪,可以影響世界的,承擔援助十幾個友好國家糧倉重任,在全國知名的重要糧儲基地之象征。
▲ 黑龍設計作品_糧倉X號外建筑
▲ 黑龍設計作品_糧倉X號外建筑
?
“糧倉X號”是最后幸存下來的十座蘇式糧倉中的最后一座,它的幸存,前有當地有識之士的關注,文保部門的禁止令,后有我們的積極構想和開發商的明智決策。“糧倉X號”是一座長38米、寬14米、高13.84米的橢圓形建筑,按照檐部、勒腳三段式的經典做法,兩側各有八對逐級內收的構造柱,和若干小型通風窗,基部還各有兩對供運輸機械進出的拱形洞口。內部沿墻設有三級擱置層板的“圈梁”,屋頂為木構人字梁。近七十年的演變,原本的面貌已被不同年代,出于不同的目的而不同程度地改變和損壞。
▲ 黑龍設計作品_糧倉X號入口
▲ 黑龍設計作品_糧倉X號前臺
我們提出了保護性修復、功能性改造、前瞻性重生的三部曲激活計劃。我們團隊在現場進行了大量的測繪工作,對糧倉建筑的歷史進行了全面的調研,嘗試以創造保護歷史、保護文化記憶的可能性,用當下功能的植入保護建筑母體,以新的現代元素對話舊的前工業化的歷史特征。
▲ 黑龍設計作品_糧倉X號沙盤區
糧倉建筑是一個只有通風而無采光的封閉體,除了建筑周圈設置的通風窗外,欠缺植入當下功能所需的基本條件,在不影響建筑外廓的前提下,設計團隊在建筑頂部兩側東西向開設了通長的采光窗,引入大面積的天光和新風。同時疏通恢復原建筑原有的立面洞口,增大采光通風面;裸露原建筑頂部復雜的木構,呈現結構之美態,取消影響空間布局的中心立柱,代之以現代輕盈的碳纖維結構材料;對舊建筑的表皮進行了深度清理,外立面剔除外加的附著物和修復被嚴重損壞的磚面,但保留特殊的時代印記及標識;內部則鏟除了原用來防水的灰泥層,顯露出基層的紅磚結構。
▲ 黑龍設計作品_糧倉X號樓梯
室內的建構均采用獨立鋼構,與建筑輕分離,既不損害脆弱的舊建筑,又以新的建構方式與舊建筑產生對比。盒狀二次建筑或獨立或錯落。出入口保留建筑原有的混凝土檐板和金屬構件,用透明的玻璃外罩出新的功能空間。洗手間內也以相似的手法圍合透視觀賞點。
▲ 黑龍設計作品_糧倉X號休閑區
▲ 黑龍設計作品_糧倉X號洽談區
室內平面取東西軸向,由西往東環繞空間引導觀眾游人。東側設步梯往二層回廊空間,為今后的展示功能預留條件。北側的入口連通室外的下沉式水景廣場,產生互動的交流和延展的公共區域。 室內沿圈梁設置的暗藏燈帶勾勒出舊建筑的滄桑感和雄渾的質感。一些藝品和裝置暗示了今后功能演變的可能性和方向。
▲ 黑龍設計作品_糧倉X號辦公室
▲ 黑龍設計作品_糧倉X號會議室
▲ 黑龍設計作品_糧倉X號細節
項目名稱:長沙糧倉X號
項目地點:中國·長沙
項目面積:3241㎡
室內設計:黑龍設計
舊改及環境設計:黑龍設計
燈光設計:黑龍設計
主創團隊:王黑龍 王一人
空間攝影:文耀攝影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