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重慶/渝北
面積:86㎡
造價:28w(不含電器)
設計師:馮青瓦
施工負責:鄒工
文案:馮青瓦
攝影:馬雨帆
第一次見到業主古生和小玲時,通過兩人對日常生活的描述,腦海里浮現出了《浮生六記》中的沈復和蕓娘的寫照,日更穿亭走巷,游山玩水;夜宵花前月下,吟詩作賦生活。女主小玲說:”其實我們很務實,沒有你想象中那么文藝。“,直到他們拿了一張參照圖,徹底了破碎構想······
輕盈、簡單、樸素、東方、自在中式在大多人的印象里是神壇之上的陽春白雪,或是刻板厚重,甚至油膩·······面對95后的年輕業主群體,我們需要思考把如何傳統中式的美學理念融入到當代人生活方式中。
故,比起新中式,我們更想向”輕中式“的感覺靠攏。
餐廳
設計之初,就想著開門即對著的餐廳墻如何才能顯得眼前一亮?
在江南的雨季,一陣細雨,人在屋檐下躲雨,窗外雨打芭蕉,檐下燕輕撫過江面,蕩起層層漣漪。
藝術玻璃和仿真芭蕉葉,通過燈光的渲染,便有了江南煙雨時的朦朧感。三個姿態不一的飛鳥吊燈和石膏燈盤,水波漣漪在清澈的天花板上層層蕩漾。人坐在轉角的卡座上,像是在亭子里躲雨時而發生的浪漫邂逅。
客廳
白墻、素磚,干凈通透。
硬裝的木作采用原木色+白色,軟裝則用黑胡桃深色提升質感。深+淺,輕+重的形式,空間的層次像寫意畫的筆觸在宣紙上暈染開。移步移景,視線的停留之處皆是景。不規矩的方圓門,成為從餐廳的景墻轉折到客廳陽臺的亮點。
門洞下方設置的書桌,一方面是為了平衡門洞的視覺感,另一方面則是作為女主平時里寫作的地方,即使在開放的空間,書桌的儀式感也能讓人思如泉涌。
含蓄而內斂的氣質,刻意的留白。點到為止的中式元素,搭配有質感的家具,讓人意猶未盡而流連忘返。
晚風盈盈,蕉葉托起月輪,花前月下,此生陪伴,
自以為世間的喜樂莫過于此!
廚房
閱讀累時,在吧臺喝一杯咖啡,尋找一份靈感。或是黃昏時分,兩人小酌一杯,讓美好成為日常。
三五好友,周末小約。廚房不再是影單影只的忙碌背影,更多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油煙?那不是生活最鮮活的模樣嗎?
書房
半開放式的書房,是男主的辦公和閱讀空間,與外界既能相互關聯也能各自獨立。原木窗折疊上嵌入海棠玻璃,對了來自嶺南的男主而言,像是烙印上了古早的記憶。
對于好書的人,搬家什么都能丟,唯一不能丟的就是書。在網絡信息爆炸的時代,依舊有人愿放下手機,捧一本書,聞著油墨書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情懷。秩序感的書柜柜像是中醫藥鋪上的百草柜。
藥可醫身體的疾苦,書可愈精神的荒涼!
書房墻面懸掛弘一法師的《心經》,清秀的文字,將樸素而深遠的禪學理學娓娓道來......讓人在特定的空間進入“無我”的狀態。
風在搖曳蜻蜓香氛,陽光透過木百葉散在桌面。蟬鳴的夏日午后,沉浸在時光的柔波里徜徉。
圍合感的座椅,散發淡淡的中式韻味。改良的中式的家具去繁為簡,更符合當代人的人體工程學。
主臥
臥室是做夢的空間,那就讓夢更輕盈一點。淺木的色調和藤編元素,自然的氣息撲面而來。暖黃的燈光,照在白墻上,為原本平淡無味的空間,增添了一絲溫和感。
你若細看便會察覺,空間的收納被藏得很隱秘。以至于女主當時沒發現自家的衣柜在哪里。床尾的墻面、飄窗的地臺和兩側,都將平日的衣服和雜物存放到不經意的地方。以釋放最整潔寧靜的睡眠空間。
水波紋的玻璃磚,讓這這面原本平平無奇的墻面有了一些隱隱約約的“曖昧”感,讓一場夢揉碎在水底的浮藻間,迷迷糊糊,搖搖晃晃,真真切切......
主衛
擴大后的主衛目前主要用于女主使用,白色水磨石的墻面,和原木色的柜子,恰到好處的空間比例,一切平淡又小家碧玉。
客房
晨起時,窗外遠山彌漫,云霧蒙蒙。因為對未來的規劃比較長遠,此房,既能作為客房使用,方便父母偶爾來居住,也能滿足日后有了小朋友的學習功能。
次衛
客衛,主要是男主使用。淋浴房的嵌入式頂噴,為勞累的一天下一場酣暢淋漓的熱雨。
如同一場夢,時而睡已,時而醒乎山川、河流、云霧、萬物生生不息。花一些時間聽蟲鳴鳥叫,做一場白日夢。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