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2年冬奧會
已于2月20日圓滿閉幕
在經歷了44小時緊張有序的轉換過程后
延慶冬殘奧村今早8點正式開村
并于今天迎來抵達高峰
目前延慶賽區高山場館、冬殘奧村、
外圍服務等各項工作已準備就緒
今天小午就帶您實地探訪~
王文/攝
場館運行精準高效
冬殘奧會期間,延慶賽區將舉辦高山滑雪比賽,男子和女子分別設滑降、超級大回轉、全能、大回轉、回轉5個項目,每個項目又分站姿、坐姿、視力障礙三個組別,共產生30枚金牌。目前,殘奧會高山滑雪報名已結束,并于2月25日正式啟動非官方訓練,將有37個國家和地區的179名運動員參加比賽。
延慶冬殘奧村運行團隊/攝
比賽期間,場館在進一步固化疫情防控工作機制的同時,針對冬殘奧會的特點和殘障人士特殊需求,調整完善疫情防控總體方案和各領域分方案,針對無障礙環境、流線,為近距離提供服務的人員、密接人員、因醫學原因申請免戴口罩人員等制定有針對性的防控措施,堅決守住疫情防控紅線底線的同時,保障安全、細致、周到的人性化服務體驗。
延慶冬殘奧村運行團隊/攝
除了做好賽事組織,整個場館還針對無障礙設施運行進行了細化完善,運行無障礙電梯22部、無障礙衛生間44個,不間斷開展場館無障礙設施、技術、電力、消防、安保等巡查檢查。
董穎/攝
在競速和競技運動員醫療站設置輪椅假肢維修站,啟用輪椅存放點,運動員休息室、大家庭休息室、媒體中心、觀眾看臺等重點區域和各客戶群相關殘障人士的無障礙服務,都已準備就緒。
延慶冬殘奧村運行團隊/攝
值得一提的是,在交通組織方面,延慶賽區也充分考慮為所有運動員提供便利,運動員無需像冬奧會期間在阪泉下車安檢,車輛停在運動員班車場站直接進行安檢即可入村。同時為了方便坐輪椅人士快速安全通過,在安檢的環節,不用過比較窄的安檢門,專門有綠色通道,由安保人員進行手檢。根據無障礙交通流線做好各客戶群班車、纜車的運行調度,滿足冬殘奧會交通需求。
生活服務細致入微
冬殘奧村作為運動員生活服務的主要場館,在44小時內全面完成了95項轉換任務,于今早上8時正式開村。冬殘奧會期,延慶冬殘奧村預計將接待來自37個代表團約521名運動員和隨隊官員。
祁潤宇/攝
延慶冬殘奧村宣傳經理賈茜介紹,冬殘奧村在運行時充分考慮為各國運動員提供便利,各服務區域出入口均為無障礙出入口,設有低位服務設施、無障礙衛生間或無障礙廁位。村內將提供無障礙客房79套共158間,分布在第1、2組團,兩個組團共有4部大轎廂無障礙電梯,走廊和室內的地面使用了防滑材料,門的通行凈寬都在85厘米以上,房間內部空間便于輪椅回轉和通行,臥室的窗戶把手、電源插座、開關面板、救助呼叫按鈕都降低了高度,家具也能滿足殘疾人的使用需要。
延慶冬殘奧村運行團隊/攝
衛生間的門是吊軌式推拉門,地面沒有門檻和高差。衛生間里配備了無障礙的衛生和淋浴設施,有安全抓桿、淋浴凳、高低位掛鉤、低位的淋浴花灑、置物架、毛巾桿、鏡子和洗手盆。
為方便殘疾人運動員就餐,餐飲團隊對運動員餐廳進行調整,餐桌高度、容膝空間及桌椅物品布局擺放充分考慮了輪椅使用者的需求。在餐臺上增加了流食攪拌器、供盲文菜單,為運動員就餐提供最大便利。
值得一提的是,小莊科村村落遺址作為賽時將成為向世界展示中國村居文化的窗口,在遺址的觀景平臺處建有輪椅坡道,輪椅使用者可以近距離感受延慶歷史文化。
外圍保障貼心安全
冬殘奧會期間,除延慶冬殘奧村外,延慶賽區確定了26個住宿點位,其中簽約酒店4家、工作人員和志愿者住宿點22個。在所有簽約酒店中,延慶賽區也對所有無障礙設施進行了全面梳理,確保入駐人員“暢通無阻”。
延慶冬殘奧村運行團隊/攝
冬殘奧會期間,設置采樣點位45個、采樣臺60個,設置無癥狀感染者隔離點1處,配備18名保障人員,儲備隔離房間45間,其中無障礙房間9間。同時,冬奧醫療保障中心在做好醫療救治的同時,各類無障礙設施運轉正常,符合冬殘奧會保障要求,共設置無障礙病房4間,無障礙衛生間5個,108名醫護人員均經過殘障人士醫療服務培訓,確保為所有運動員提供精準高效的醫療服務。
延慶冬殘奧村運行團隊/攝
此外,剛剛結束冬奧會城市志愿服務的“延慶鄉親”志愿者也將再出發,投入到冬殘奧會服務保障工作中,屆時,3.6萬名“延慶鄉親”志愿者將開展服務保障、文化推廣、城市運行和關心關愛四個方面的志愿服務。
延慶冬殘奧村運行團隊/攝
隨著冬奧會的結束,部分閉環內人員完成任務進行隔離觀察,延慶區通過線上、線下多種方式加強對此類人員的關心關愛工作。為豐富閉環內人員生活,延慶賽區利用北京延慶APP開設“冬奧之家”頻道,緊緊圍繞閉環移出人員需求,提供豐富的資訊和文化休閑等內容供給,打造走進“冬奧圓夢 非遺傳情”延慶非遺VR云展館,著重展示非遺項目和冬奧元素的結合。同時,延慶賽區將進一步對閉環內人員及家屬開展走訪慰問,通過志愿服務解決閉環內人員家屬的實際困難,讓所有人員能夠安心工作。
延慶冬殘奧村運行團隊/攝
監制:金海鷗
記者:周美玉
編輯:宋曉光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