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項目中國科學院大學坐落于寧波鎮海區,規劃用地面積6.5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0萬平方米。
一個良好的大學室內設計的潛在好處關系到學生成功,教師滿意,甚至品牌聲譽。通過仔細研究,周到分析,以及對所有各種設計因素的仔細考慮,對這個不斷發展的領域進行豐富而引人入勝的探索。
設計師在此次設計大學空間時一個關鍵的考慮因素是確保他們有利于學習、創造力和協作。這些因素將在決定學生和教師如何參與空間以及室內設計項目的整體成功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總的來說此次校園設計的目標是創造一個受歡迎、功能齊全、有利于學習和社區建設的空間。
深入考慮功能性、舒適性、可持續性和美觀性是此次設計的重點。
01
FUNCTION
功能性
-
設計參考城市學科的諸多理論,充分重視“多樣性是城市生活天性”的理念,放棄使用單一機械的形式法則或功能主義立場規劃空間,嘗試從場景體驗、集體記憶、事件培養、原型對話等方面建立多重營造線索,并創造線索間的交叉以期產生積極意義的空間生發。在營造多重線索下樣態豐富性的同時,實現共享意義中的兼容性。
-
大學校園室內設計中,需要將學生的需求和實際使用情況考慮到位,中科院大學不同于普通高校,它招生對象是碩士及以上學歷,需對應學生自主學習、創業、國際交流、育嬰等特殊需求設置此類實用而又高效的功能空間。
研究型創業型大學的特色是需要大量的無主題功能空間,旨在加強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各來訪者等不同關系人群的交流與互動,如此復合型的空間找到了大學社區的獨特性和教學一體的文化融入的切入點。嘗試從場景體驗、集體記憶、事件培養、原型對話等方面建立多重營造線索,并創造線索間的交叉以期產生積極意義的空間生發。配合政產學研金的辦學理念為“創業實踐”創造積極的空間條件配合。
建筑特色上灰空間的保留,室內空間與室外自然生態框架的持續對話,使人工構筑物與原有場地環境和諧共處,某種本土和地方的元真營造觀得以凸顯,創造一個更有吸引力的社區型校園環境。
02
COMFORT
舒適性
-
舒適性是設計中最基本的考慮因素之一。對于學生和教職員工來說,一個舒適的學習和工作環境可以改善他們的體驗和成就。在設計中考慮到空氣質量、光照、溫度、噪聲等因素,在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方面創造出一個理想的環境。
室內材料的選擇上,采用溫馨與冷靜不同材質和色彩搭配;家具、地毯、窗簾等軟裝材質選樣也充分考慮各功能不同需求特點。
-
照明設計是此次室內設計的重點,除了盡可能利用自然光線 ,減少光污染,以在進行創意型工作時身心愉悅外,實驗室、閱讀寫作、會議、生活、飲食、休閑等眾多空間采用適合其需求的照度和冷暖,以及充分考慮不同空間漫反射照明與直接照明的區分應用。
03
SUSTAINABILITY
可持續性
-
本項目貫徹國家“節地、節能、節水、節材”的四節政策,最大限度的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的設計原則,采取成熟、可行的節能低碳技術措施。針對中科院材料所特殊的研究型實驗室教室,應用瓷磚涂料等耐腐蝕安全性室材料,確保空間的使用年限和所有工作人員的健康和安全。
-
部分室內材料與建筑外立面材料統一應用,既節省了空間表面材質的附加,減少資源消耗,又增加了視覺觀感的統一性。體現了學校實現碳減排和推進碳中和的決心和擔當精神。這樣的開放式校園生長模式,將大學校園定位為基因完整,內外滲透,并與城市聚落空間等值的基礎城市。
04
AESTHETICS
美觀性
-
大學校園室內設計中,美學要點包括:色彩、材質、布局等因素。符合當代美學標準的同時還要考慮到文化和歷史傳承,借助傳統中科院品牌元素和現代技術的結合,營造出具有時代感和藝術感的室內空間。
-
學術、理性的研學、會議空間;溫馨、活潑的生活、交流空間的差異化設計滿足人性化需求符合人們審美與情感需求。這些開放的、包容的和充滿活力的環境可以提高人們的幸福感和生產力。
此次設計結合美學、文化、實用性和人性化等多個方面,打造出一個賦含精神內涵,融合歷史文脈,擁有宜人尺度,共享活力互動的具有科技感、文化感、美學感和宜居感的社區校園環境。
INFO
- 項目名稱 -
中國科學院大學寧波材料工程學院
- 室內設計 -
中國美術學院風景建筑設計研究總院
- 室內主創 -
孫玥雯 邱海平
- 設計團隊 -
陳雨虹 、余燕平 、劉德強
林華峰、傅正彥、繆悅昊
- 項目面積 -
102500㎡
- 項目地址 -
浙江 寧波
- 項目攝影 -
葉松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