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是對空間最本質的探索。項目是竟向設計的新辦公空間,我們試圖用空間的語言講述一個由暗及明,由舊逐新的設計故事,而在各個空間中行走觀摩的過程,也正寓意著設計過程中的等待、蟄伏、困頓乃至涅盤而生。
新舊交融為序 原空間為整層的平面結構,在設計入口時,我們通過大量的留白,呈現開闊明朗的第一印象。對原始梁柱肌理的保留,讓空間在精致與粗獷的對比中,表達著劇烈的反差感,在細膩的表殼下,透著破土而出的張力。
由于過廊處梁柱的壓迫,空間中心必然會有光線較弱的陰暗面,于是設計便順勢而為,在暗區設置環形廊道,寓意設計作品在面世之前,經歷的漫長煎熬與等待。同樣的,廊道作為空間對外與對內兩向區域的鏈接點,也成為天然的隔斷,引領訪客駐足于明亮寬松的待客區域。
由暗逐明,豁然開朗 沿過道進入,來到空間的主要活動場所——GTTO中島區,作為鏈接所有空間的紐帶,承載著日常休閑、友人接待、辦公服務以及情感轉換的功能。由于此處位于空間的中心位置,四周圍繞辦公區,盡管在布局上我們采用開放式結構盡量引入橫向光線,但明度上仍然無法滿足我們所要達到的要求。于是在天花處錯開部分管道與廊柱,置入變化的軟膜模擬自然天光的效果。這一處理也同樣為空間帶來向上的張力與開闊明朗的結構。
我們在空間的劃分上,并無過多既定的條條框框,而是遵循使用習慣,設置便利高效的空間動線,整體呈現可開合轉換的屬性,各功能區域相互穿插咬合,人能夠自由地穿梭于不同的區域中,為靜態場景賦予動態的活力。
自然相接,內外之界 我們相信建筑的生命感來自其與自然的互動,當室外的綠經過方正的窗落于黑白色系的空間,場景瞬時鮮活。在刻意簡化空間內的裝飾存在之后,人們的注意力自然被引至戶外與對細節處的考量。我們希望辦公空間不光是淺顯地用于辦公與待客這種直接的商業需求,更是能夠體現我們對于空間設計的態度與理解。
用結構本身凸顯各功能空間中的延伸與交錯屬性,是本案貫穿始終的設計思維。而暗藏的移門,則代表著公共區域與私人領域的隨性轉換,也為辦公空間的日常使用帶來更實用多變的效果。
嚴謹與休閑的狀態切換 純粹的黑白體塊交錯,呈現為嚴謹有序的辦公狀態。在生活化場景與辦公場景的相互置入中,我們沒有明晰地采取直接的分割,而是更愿意通過融合的方式弱化辦公的肅然,即使在工作狀態中,也可以通過區域的轉換起到放松與休憩的作用。
我們對于極簡的理解,在于對“裝飾”以及“元素”使用的極致克制,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草草了事,而是將更多的注意力注入到對細節的把控與結構比例的協調中
人們對于辦公空間與宅居空間的定義,向來是大相徑庭的,而在此案中,我們則更多地傾向于構建能夠同時滿足兩者功能的場所。適當地在招待區添置柔軟的布藝,結合木材與植物元素,在完全統一的色系中,通過不同的材質表達“冷”與“暖”兩種迥異的空間狀態。
明與暗,白與黑,夜與晝用一個辦公空間的場景講述一場設計與思考,禁錮與豁然的故事
更多相關內容推薦
評論(0)